11月29日下午,2017“文化+科技”国际论坛在故宫继续举行。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冯乃恩以《数字故宫的未来之路》为题进行了主旨演讲,从内容、融合、内功、运维、转化五个方面论述了“故宫出品、必属精品”,“让故宫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等观点。以下是他的演讲实录——
数字故宫的未来之路
数字故宫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以其鲜明的立身宗旨、全面的数据基础、多样化的应用实践和广泛化的传播效应,促进了故宫博物院事业健康而全面的发展,扩大了故宫文化的影响力,并在文博领域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和示范效应。近年来,随着博物馆定义和作用的演进以及新技术的发展,博物馆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中重要的环节,越来越成为社会生活中重要的场景与需要,国内外各博物馆越来越普遍地引入数字技术应用到传统业务中。在这样的新形势下,面对新的任务、新的需求、新的挑战、新的语境,数字故宫需要主动求变,突破发展瓶颈,以“文化+科技”的理念,坚持“基础领先,技术领先、应用领先”的追求,紧紧围绕锤炼内涵、善用技术、全方位融合和创造性转化的宗旨,根本在于创造全新的博物馆形态。
一、内容始终为王
故宫博物院拥有独具特色的四大资源,一是古建筑群,二是院藏文物,三是故宫文化,四是专家学者的智力资源。这些资源构成了数字故宫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内容,所有数字产品都是基于对四大资源的精心挖掘、秉持“内容为王”的理念而实现的。数字产品要以内容为核心,技术为内容服务,目的是让文物活起来。内容就是围绕资源来揭示文物内涵、解读文物内涵、转化文物内涵。揭示原来是什么?解读过去干什么?转化还能干什么?揭示、解读、转化是顺向的递进关系,同时又是并行的互动关系。例如《每日故宫》APP主要是揭示文物基本常识,《韩熙载夜宴图》APP既有揭示又有解读,《故宫社区》全面呈现了揭示、解读与转化的功能。
但是,有的机构片面理解让文物活起来,完全忽略或扭曲揭示、解读的过程,无视内容的存在和真实性、科学性,以为文物能动了,能在屏幕上、网上看见了,能拟人化了、动漫化了,就是活起来了,其实大大不然。最为糟糕的是乱揭示、乱解读,完全是误导,为害更剧。
在内容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方向,是目标,是重点,更是难点。内容只有经过揭示、解读之后转化并创造出全新IP,才能够走进公众生活。实现之路就是“文化+科技”,但是必须始终牢牢把握住“文化是根基,科技是翅膀”的定位,不能本末倒置,失去博物馆的保存文化命脉、传播文化基因的使命,否则就成为炫科技,成为无本之木。而对于数字故宫来讲,未来一要扩大产品规模,纵向深挖内涵、拓展量能,横向融会贯通、打通孤岛,形成建筑、器物、书画、宫廷等多系列,汇集成群。二要进一步精准把握和及时洞悉互联网语言和最新社交语言,使内容转化始终站在时代潮头,不用过时的语言对话当代,不用封闭的语言对话世界。三要打破数字信息与传统业务之间的壁垒,进一步充分发挥内容专家的作用,不仅能够在传统文物语境中揭示、解读文物,而且还能主动参与到IP创造中,成为揭示、解读、转化全链条中的重要分子。四要扩大开放合作,在内容上吸收院外专家、其他博物馆以及公众智慧的解读,更可以馆际联合、融合各自资源转化、创造出全新IP。五要时刻警惕被技术牵着鼻子走,时刻警惕解读偏向、过度。
二、融合始终为法
首先是传统技艺和现代科技的融合,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修复师们用精湛的传统手工技艺来修复各类文物,创造了非凡的成就。但是经验总是有限的,传统的也并非完美的,科技手段的介入不仅能够帮助更为精准地解决诸如配方、材料等量的配比问题,更能解决技术难点的突破,而且通过长期积累所建立起来的数据库又能为数字技术手段包括人工智能参与到修复中提供诸多可能。
为此,数字故宫肩负着整合与探索两大任务。一方面整合分散的数据库,建构完整、庞大、科学的基础数据存储与分析利用平台,为大数据分析、分享利用提供可能。同时利用富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等各种数字技术手段,帮助各专业持续不断地、高效地、便捷地丰富监测、检测和研究成果数据库。另一方面,未来数字技术不仅将应用于可移动文物修复、遗产保护,还将探索深度融合到文物鉴定、评估甚至研究中,探索将融合成果走出博物馆,为公众参与提供技术支撑。
第二是多学科的融合。故宫博物院作为一个综合性博物馆,特别是它的遗址属性,使得其中专业繁多,涵盖了文、理、工,在此之上,应从跨界战略角度和高度上,将多学科融合应用于博物馆科研的规划,推出一系列指导性课题项目。多学科融合的主旨在于突破博物馆传统研究方法,以文物研究保护为核心目的,综合多学科优势,形成新的交叉手段、新的研究成果。目前自然学科的手段往往局限于检测成分或者修复技术辅助,远未达到水乳交融的融合状态,需有质的飞跃,就要跳出专业范畴,从本专业入从文物领域出。以瓷器配方为例,检测报告只是第一层次,应用于鉴定和复制、修复是第二层次,而将配方与社会状况、艺术诉求相结合的研究才达到融合层次。
数字故宫的属性决定它天然的跨学科性,比如故宫传统优势项目VR系列作品,从单一的数字技术就能完成的三维数据采集形成古建数据库,发展到建筑艺术、宫廷历史、艺术、技艺等多学科融合的综合呈现。未来还将与传媒、社会学、修复等进一步融合,发挥传播、保护等更多的作用。而当更多的数字技术进入文物研究、博物馆管理等传统业务领域,多学科融合的前景和成效将愈加显现,将以新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出现为标志,塑造出博物馆的新形态。
第三是互联网融合。融合的目的就是让公众快速地、更广泛地去了解故宫,让故宫所承载的传统文化更广泛地进行传播,并且有机融入公众生活。对于互联网+,有些博物馆存在认识误区,简单地把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或者空间,成为博物馆资源的另一个存放地,从线下搬到线上,这只是初级阶段或表现形式。更高的阶段应该是真正的拥抱互联网,用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语言再造博物馆,形成一种新的业态,才能叫互联网+。数字故宫社区以资源与受众互动的“我的地盘我做主”的个性化故宫创新业态成为成功案例。
第四是博物馆与社会的融合。一方面融合应是双向的,既为公众提供文化产品,也要公众参与其中。另一方面与专业公司合作,既包含资源开发利用的合作,也包括资金运作和技术、管理的合作,其中要义是社会力量用各种方式参与到故宫的保护与传承当中。数字故宫特别要加强与博物馆间的馆际融合,优势互补,共同破除馆际壁垒。
三、内功始终为源
博物馆的核心是以藏品为中心的各项业务,数字博物馆不应仅是业务的延伸和数字化,也不应仅专注于数字展示手段的丰富和效果,还应有革命性变化,以数字语言重新审视当代博物馆建设诸多元素的再思考、再定义,实现博物馆的现代化战略转型。
第一是基础数据采集。数据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基本生产要素之一,博物馆信息化已经从服务脱胎为博物馆生产力之一,必将成为未来博物馆的核心业务,它的核心生产要素就是数据。未来要深化数字文物的概念,掌握生成数字文物的关键技术,向以集合文物多种内外部信息进行高效、准确、全面转变。数字文物有三大属性,一是最基础的元数据,二是以影像为代表的三维数据、材质数据、不可见数据可视化呈现,三是与文物本体相关的研究数据,包括通过各种终端反向采集回来的调查数据。数字文物数据不应该是零散堆积,应该是围绕文物本体形成集合数据,实现数字体与物理体的镜像统一,进而实现与文物相关运营全过程实时、远程控制。
第二是业务手段的提升。比如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文物虚拟修复,基于数字文物的概念当属性项健全后可以在文物研究领域开始探索,比如基于配方元素的比对、鉴定,比如纹饰、造型的虚拟对比、组合研究。数字技术深入到文物保护、研究实践中,这是开创性的,这种深度融合将全面布局博物馆各项业务。
第三是博物馆业务管理系统的提升,从人工管理到数字技术辅助,到人工智能管理,创新管理理念和手段。
架构智能化,以云平台整合多系统、多平台,使系统间有机联络、互为补充、多向调用、智能协作、全智能。
管理规则化。要从管理行为数字化向以数字规则对管理行为重新梳理和整合转变。
平台开放化。实现数据的共享,让数据在流动中产生价值。随时将新技术、新软件顺畅衔接,随时把故宫资源整合起来提供出去。
运维标准化。未来要建立符合国际ISO质量管理体系的、引领博物馆行业标准的运维标准,包括硬件标准、软件标准和标准监测、维护、管理流程。
四、技术始终为器
技术是实现内容变现必不可少的手段,必须坚守“善用技术”的原则,既要追踪最新技术动态,随时研究新技术应用于数字故宫的可行性,又要不随波逐流,不求最新,只求适用。
在新技术的选择上,要有前瞻性。未来将以人工智能为核心,以全互联为载体,实现博物馆藏品研究、保管、修复、展示和观众管理的全智能化。核心是大数据分析、云控制、互联和精准识别技术,数字故宫必须主动探求与人工智能的结合,研究智能图像分析与文物研究的结合,智能物流技术与藏品、客流管控的结合,人工智能与科学修复的结合、虚拟与现实自由组合的全息技术等。
在新技术的应用上,要格外注重社交功能,注重线上线下并重,形成人机互动、机器互动与人际互动的全互动格局。数字故宫的文化属性决定了应用必须注重互动、强化互动。在做好人机互动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提升,做到人人互动,满足人类固有的社交属性,实时共享。
五、转化始终为宗
数字故宫品牌确立后,要做好两方面转化,一是以其活态性、无处不在性和世界语言,从故宫文化、中华文明的单向解读,向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进行文明互鉴与传统文明当代再创造转化。二是以公益服务为根基,探索数字故宫生活化、产业化。
以端门数字博物馆为代表的数字展项从固定的场地展示向品牌巡展转化,从线下展示向互联网线上综合展现转化,从单一的互动结果向操作指令可触发随机内容、随机结局的多分支结果转化。VR影片、主题视频片可以从院内场地向院外场地、向电影院线合作转化,扩大覆盖面,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数字故宫通过故宫社区等集群化的数字产品及其衍生的文创产品为载体,将文化享受生活化。以“故宫出品必属精品”,以“和谐互动、共享文化”的姿态让故宫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融入公众生活,为公众所理解、所关注,用传统文化及其转化成果来浸淫和熏陶当代的生活。
未来与现实之间,需要我们扎实的科学实践,需要我们的大胆创新,以文化+科技+想象,创造出属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的文化。数字故宫只是其中微小的一部分,但会以其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强大力量影响、推动着中华文明的演进、转化,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积极力量,成为未来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靓丽的风景线。
(来源: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