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月进行的The collection of Peggy and David Rockefeller 专拍,是这大半年来一直被许多艺术圈的人所关注的大事,除了拍品内容,洛克菲勒家族于美国的影响所造成的高知名度也是有关系的。洛克菲勒家族收藏有着相当仔细的分类整理和巨细无遗的出版记录,可见在他们收藏行为里,已经不是一件凭兴趣而为的结果,而有着核心思考与组织运作的局面,当然主角Peggy and David伉俪的个性喜恶与生命行履也如实反映在他们的收藏之中。如今藉慈善拍卖把所爱还回人群,也把所得支持他们一直在意的社会慈善上,一个大收藏家的完整结论几乎书写完成,就得拍卖结果。在拍卖规则里有备注,估价将会随着最后拍卖时而做调整,因为反应热烈,据我所知几乎都是把价格往上调整中;这也表示拍卖公司的把握度和群众正向的预期:一个公众形象极好的收藏家,当他释出收藏,除了作品本身表现了收藏者的眼力之外,他的家族形象也成了群众对作品出价的重要评估。
对我来说,每回遇到拍卖图录里有关藏家在售出个人收藏时的说明文章会特别关注,因为这都将是一次独一无二的学习机会,总觉得前人走过的路往往是一个最好的思考参照;纵然拍卖图录里的文字容易流于样板式的尊敬与赞美文,仔细阅读并搜索相关个人事迹,仍可窥知收藏者是在什么时候进入收藏,他选择的收藏方向和随时代变化的改变,以及他所收藏的局面设定和进程。拍卖所见是一面表象,其内有太多值得阅读和思考的讯息。艺术是一面大海,相比较之下,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短暂而微小的,无论是一位富豪或是平凡中产都是一样的;在有限的生命里,“收藏”往往记载着是人思考所经之处以及行走过的地方。
在洛克菲勒拍卖里,其中一项是跟他旅行搜集来的物件与杂项有关,这倒是非常有趣的部分,也对应了收藏就是人生阅历的反射;这在我曾经阅读过的其他收藏家专拍里得到了相近的感想。看过世界上许多收藏爱好前辈的经历,心中满满都是敬佩,也从他们身上学习和了解收藏的意义;这些曾经陪伴在她们生活里的艺术品,某日又回到艺术的人群手上,都一再证明了这件事:收藏本是短期的拥有。甚至用“拥有”两个字都不算恰当,谁都无法永远拥有一件艺术品;收藏是你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近距离的与这些艺术品相处。而争取艺术品与自己的人生相处,也都是经过一番思考判断的最后选择,任何人都是一样的。无论你用高价在拍卖会买了一件大家认同的稀世珍品,或者你只是在一个不知名的画廊收藏了一件不知名艺术家的作品,该有的思考都相近,最大的差别就是经济能力的差异,和你选择了什么。
阅读这些收藏家的收藏经历,也总是一再的提醒着自己:收藏并非占有;而在浩瀚的艺术海洋里,能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相遇,并且在你可以承担的范围内,放到自己生活之中。当缘份与个人的思想都要恰好吻合,才成了一个收藏的动作。在我开始收藏至今,也经历过许多经济能力的起伏和自己对于艺术思考上的变化,这些变化往往跟自己生活中的阅读有着紧密的关系。过程中最难的事是看清楚自己为什么收藏,又收藏了什么方向,纵然每个人都能为自己收藏说出一番道理来,但是,当自己面对自己的时侯也很难清晰画出个轮廓来,总是一个片段一个片段,和一个动机一个动机。我在收藏什么?它是一种进行的过程、一个没有最后面貌的拼图。更多的时候都是自我辩论中的结果,所有的辩论来自于当时的喜恶、当时的思考和当时的经济能力。那些都不是限制、那些都是自我检查当下存在的意义,有人收藏是满足内心缺失的渴望,有人收藏是为正视自信的价值,各种原因造成不同收藏的结果。
而人是不停在改变的,即使你做好了一个很笃定的收藏方向,生活中的改变以及机运、偶发的变数等等,都可能延伸到另一个局面,而这成了你的人生缩影。每回浏览收藏前辈的专拍时也都会发现到这一点,所有的收藏者最后还是需要别人客观的分类整理,而收藏者也只是在自己的收藏道路上,享受收藏过程中所给予自己的满足或者失落。
收藏的确是件有意思的事,面对于艺术我们感叹着自己生命的有限之时;反向观之,因为自己的生命之有限,所以透过收藏这个行为,才可以横跨出时间的限制,了解着自己所身处的时来观看自己。在漫长的时间中,随艺术去探索世界的复杂与广阔,借此丰富自己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