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艺术家张晓刚
张晓刚,1958年出生于昆明,198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生活工作在北京。多次参加国内外的艺术展览,作品被国内外多家美术馆、画廊、以及私人收藏。他的作品是当代艺术所蕴世故的中国情境的最佳体现。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他运用近现代中国流行艺术的风格表现革命时代的脸谱化肖像,传达出具有时代意义的集体心理记忆与情绪。这种对社会、集体以及家庭、血缘的典型呈现和模拟是一种再演绎,是从艺术、情感以及人生的角度出发的,因而具有强烈的当代意义。
中国在文化大革命引发的动荡后崛起,知识分子与艺术圈在共产主义的深刻影响下,国家着实见证了一次文化上的剧烈转型,之后数十年文化与艺术也在丰富的创造力中成为百花齐放的崭新时代。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后,国内艺术学院的学子们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广泛而多样的媒材、技法与艺术理论,经由自身的融会贯通后,将此转化为创作的灵感与内涵。同时也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与成熟,孕育了文化领域的转型,也带来了新的主题与不同的探讨角度,更重要的是,把艺术家个人的主观思想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1980至90年代,中国的艺术家们感受到改革开放后国家的快速蜕变。为了寻找更能体现此快速现代化社会的艺术语言,他们逐步打破学院派的训练,颠覆传统社会所遗留的美学规范。不仅当代西方艺术的讯息与媒材成为中国艺术家灵感的来源,同时,艺术家们对二十世纪中国的亲身体验,也变成他们艺术表现上的重要养分。艺术学院的严格基础训练、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动乱与剧变,加上一连串快速的现代化、全球化与经济发展的改变,在种种原因的交互影响之下,带来艺术史上对于传统观点又一次的根本性分歧。
中国当代艺术的推动力,源于察觉到苏醒中的国家所经历的激烈转变与阵痛。社会、经济及意识形态的改变引发澎湃的创意与新发现的艺术自由,不仅容许批判传统的价值观,并对这个迈步跨入现代化的社会表达怀疑与困惑。在这时期,张晓刚迅速崛起成为中国前卫艺术运动的精神及文化领袖,此运动反映出国家的发展与蜕变,创造一种奠定中国当代艺术主流的新中国经典主义。1980年代中国的美术界仍以国家举办的全国美展为正统,张晓刚在现代艺术形式还未受大众认同的年代,与同辈画家毛旭辉等西南艺术家作为改革的先锋,在1985至1986年曾自发举办四次名为“新具像画展”,以人文关怀和热切追求生命为创作精神,并通过“西南艺术研究群体”的成立,与“85新潮”时期全国现代艺术团体一同抗衡学院派绘画主导的陈腐局面,成就了重要的历史意义。身为艺术家,张晓刚以图像表达他对于中国社会快速转变之中,所遭受忽略的文化与历史层面的重视。张氏对保存个体文化与历史记忆的关注,显示于他重现上世纪1920年代风行中国的老照片之中,此形象亦是他的标志性作品《血缘系列》的基础。在局促的摄影棚之中,主角人物被指示对相机表达出他最好的一面,目的是为了留下一个恒久的印象作为后人的信物。张晓刚以呆板的面孔、深邃而具穿透性的目光捕捉此独特的状况,他们的外表看来冷静,内在却暗示强烈的情绪波动。更深层而言,这些作品反映家庭与国家之间的冲突,这个历史问题,揭露了尚未愈合的伤口和极力试图遗忘的痛苦记忆与冲击。这些画作代表一种新的视觉语言,记录中国当代历史达成共识的过程,张晓刚认为这是发展与传统之间的撕裂,因为中国社会的转变太快和太重要。正如他曾经哀伤地感叹:“在中国我们为了未来牺性了太多的过去。”
风格独特的油画《血缘系列:大家庭》创作历时七年,张晓刚在艺术上有不断的提炼及诠释的转变,还有随着时间推移,他深化了画像中的形象、图案以至观念,成功为现代中国人的历史和精神造像,统一化的面部特征不单表达了中国人对家庭血缘关系的重视,同时暗示革命年代政权对人民的思想控制和塑造。画中人物均沉默呆滞,目光失焦,但如张晓刚所言:“内心却澎湃汹涌”, 他们都是经历政治浪潮到信仰瓦解的一代,在张晓刚笔下既显得茫然,却又处之泰然。《血缘系列︰大家庭》总结出近代中国人同时身处“血缘家庭”和“革命家庭”的独特命运和记忆。
《血缘—大家庭:全家福2号》,布面油画,110×130cm,1993年作。
第一幅 《血缘—大家庭:全家福2号》
估 价:HKD 25,000,000-35,000,000说 明:重要欧洲私人收藏
【318图】《天安门1号》,布面油画,98.6×128cm,1993年作。
第二幅 《天安门1号》
估 价:HKD 15,000,000-25,000,000拍卖会:2012秋季拍卖会
《2001 No. 8》,布面油画,200×260cm,2001年作。
第三幅 《2001 No. 8》
估 价:HKD 11,000,000-16,000,000【318欣赏】油画《二OO一 第八号》是张晓刚艺术形式的另一次进化。作品承接了《血缘系列︰大家庭》在画面构图上简单分明的风格,两个人物的头部占去画面大半的空间,明显与革命年代流行的旧式家庭照片依然有所连系,而人物面部亦保留了大家庭的观念化特征,包括鹅蛋脸形、杏眼、单眼皮和细小嘴巴,还有面上那片典型的斑痕,强调了人物之间潜伏着一种非偶然的共性。不过,最为不同之处是人物卸下了统一的革命服装、军帽以及毛章之类的符号性物品,两人光着身体的状态令其身份变得模糊,如果说革命服饰是一种因为专政而衍生的意识形态道具,那么在艺术家的眼中无疑亦可视为一种枷锁,当人物从政治的符号中解放出来,以自我真实的躯体面对世界,便真正完成了个人面对、肯定和超越历史伤痛的过程,让心灵得到真正的慰藉和回归。 张晓刚的人物表达是超越客观而触及心性。如果比较以往《大家庭》人物头部特征,除了保留五官的精简描绘外,可以发现《二OO一第八号》的人物没有明确的发型表达,无论是左边灰色人物的齐荫造型,或是右边红色人物的和尚头风格,都没有强调任何线条上的曲折起伏,使头部呈现出简单的浑圆轮廓,接近初生婴孩那样单纯而完美的状态,折射出原始生命的美好向往。西方现代雕塑家布朗库西的人像雕塑《缪思》以简洁概括的造型表达内在崇高的灵魂,无论是五官的纯粹性处理、线条的流畅度、平滑无瑕的面庞,以至安静而优雅的格调,在语言运用上跟《二OO一第八号》的人物可以互相辉映,亦正好遥遥呼应着张晓刚对内心世界的探索。由此可以联想东晋时期的著名人物画家顾恺之曾指出“以形写神”的主张,可见中国传统对人物的抽绘本来就轻视客观外在细节,以突出人物个性和精神的抽象表达为最高境界。
从油画《黄色肖像》、《大家庭》,到《二OO一 第八号》的发展可以看到张晓刚持续地对写实形式进行提炼,抽取中国艺术的养分来丰富自己的语言。张晓刚的画面一直保留西南艺术家独特的神秘气氛。他以虚幻的手法处理人物和背景的前后关系,《二OO一 第八号》和《大家庭》中的人物均被放置一处拥有无限景深的空间,那是一个超出现实摄影棚以外的精神境地,就像超现实主义画家坦基的世界一样深邃无边。这种以虚淡的气氛和中国传统绘画讲求的空灵和意境十分相似,空白之处更能引人遐思。至于人物面上那片令人过目不忘的红色斑痕,犹如无法消除的胎记,象征了国人灵魂深处被烙印的集体记忆。从视觉上说,斑痕既像旧照片上的自然残破之处,亦更像外来的修复或干预,为大众熟悉的影像赋予新的意义,令人联想杜象为蒙娜莉萨的复制品上画上一撇胡子的类似形式,所以无论杜象或张晓刚,他们的行为都是对权威和传统的反叛。近三十年来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性,在于个性对集权的反叛和抬头,标志了民族经过历史伤痛和压抑后的重生和进步。经过“星星画展”、“85新潮”和“89现代艺术大展”的重要改革运动洗礼后,中国艺术家在运用西方的现代艺术语言的同时,积极追溯着中国文化传统的根源,在历史教训的基础上进行心灵的重建,为美术的专权写上休止符,塑造出新中国文化的多元性。张晓刚的油画人物创作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激烈程度和快速步伐一致,无庸置疑是中国艺术承先启后的代表人物之一。
《血缘系列︰大家庭》,布面油画,150×190cm,1999年作。
第四幅 《血缘系列︰大家庭》
估 价:HKD 12,000,000-18,000,000【318欣赏】在本幅创作《血缘系列:大家庭》中,张晓刚已逐步确立其比喻形象。人物挺立于摄影棚内一幅斑驳的灰色布景前,拍摄一张传统构图的照片。人物的特征被刻意地淡化,以消除个性的手法去突出他们之间的共通点,虽然张晓刚很少于系列中描绘明确的肖像,但是他年少时期的特征,还有那些与母亲及女儿的相似特点却分散在画中。在几近单色的调子中蕴藏无尽的表达力。张氏将他的艺术实践从表达周遭亲友性格和内心世界提升到对中国当代社会的深刻思索,衍生为一幅融汇了他对家庭、身份认同、记忆和国家思考的作品。画作以倒金字塔式构图,前景中央的儿子被两侧面无表情的父母包围。他们都面对前方,摄影棚斑驳的背景也暗示这系列画作取自相片的灵感来源。随着张晓刚在此更为细腻的处理油画人物画面,似乎也隐含了对国家未来与其过去的关系的思考变得更深入。艺术家将画中人物的特征塑造得极为相似,父亲、母亲与儿子全都带有几乎一样的鼻子、嘴唇、眉眼弧度及眼睛,并赋予画作一种如梦似幻的特质,张氏刻意以类似于柔焦手法的描绘,则更加强了此种效果。他们好像浮现于浓雾之中,与儿子的红色脸孔、鲜明的“血缘线”和附于他脸上那神秘的光斑,形成了强烈对比。儿子的形象明显地承载了张晓刚作品的主要概念,红色在中国文化中包涵了历久不衰的文化内涵,不仅代表运气、成功、财富、幸福,更是象征中国革命的颜色。此外他颈上戴着鲜明的红领巾,也与人物模糊的轮廓形成强烈映衬。红领巾是很多中国艺术家常用的主题,在这一个世代它象征红卫兵成员:文化大革命(1966-1976)中独有的骨干学生团体,亦是此时期集体理想主义鼓吹把国家视为“一个大家庭”。所以当那象征性“血缘”连结起这些人物时,是令人非常激动和不安的。人物相似的样貌加强了观者对这家庭亲密程度的直觉,但那红色的身体及红领巾却形成孩子强烈的疏离感。身为红卫兵的一份子,他的联系必定是国家的集体理想主义而不是传统儒家家庭的价值观。确实在这时期年轻的红卫兵成员被赋予政治力量去反抗传统,结果从根本上破坏了社群与家庭。最后,每个人像的脸上都带有神秘的光斑,进一步把他们连结于集体经历之中。
318小编认为,对张晓刚而言,这是过去的经历或创伤所残留的物质。艺术家相信那具有变革性的经验,不管是好是坏都将会改写一个人的性格,就如记录于肉体之上一样。透过聚合这些符号与联系变化出一幅这个时代的写照,那无意识的疤痕带着它能够承受的一切。张氏指出:“我们就像一个大家庭。在这家庭中,我们必须学习面对所有血缘关系:家族血缘、社会血缘及文化血缘。无法逃避的集体性。在这『家庭』之中,我们可以找到非常集中的个人主义和亲密感,我们互相牵制,我们互相歼灭,而我们亦互相依存。”档案照片的图像很容易令观者对相中人物的命运引发深刻的联想。在张晓刚的手中,这些视觉符号与情感密码隐喻整个国家的心理取向,而他的《血缘系列:大家庭》让我们能瞥见那些被面前已注定的命运的家庭生活实况。张晓刚的油画画作所无法估量的重要性,在于以同情心揭露出一个过去被隐藏起来的国家认知、欲望和痛苦。藉由其作品,张晓刚鼓励观者更深入了解这些人所承受过的一段罕见历史。
《BLOODLINE: BIG FAMILY - BROTHER AND SISTER》,120×150cm,2005年作。
第五幅 《BLOODLINE: BIG FAMILY - BROTHER AND SISTER》
估 价:HKD 6,000,000-80,000,000
《血缘—大家庭:童年1号》,布面油画,130×100cm,1998年作。
《血缘·大家庭系列:绿军装》,布面油画,190×150cm,2002年作。
【318欣赏】张晓刚的《绿军装》创作于2002年,属血缘/大家庭系列,从1993年最先发韧,灵感来源于私人的旧照片、家庭照,以及中国大街上随处可见的炭精素描画。这些画像一度代表中国人在某个年代(特别是40-70年代)之审美追求、时代精神,随着时间过去而遗留于历史之中。张晓刚把这些历史旧照转化为一种图象风格及表现方式。在中国过去的政治年代,集体主义弥漫、渗透整个社会,所有的人,不论男女老幼,都穿相同的中山装,抹平个性特点,融入集体,所以即使是个体拍摄私密的个人照、家庭照,他们站在镜头前仍会不自觉流露他们的划一个性。
318小编认为,《绿军装》里画中人的肖像、灰色的脸、平板的军装服饰、孑然一身、木讷、茫然的神情及拘谨的身体形态,来自老照片的元素,成为一种时代的象征图式,一种凝结了的永恒形象,代表中国人在一个时代里的生活经验及历史记忆。群众淹没个体、国家淹没家庭,个体之身份与特质遂由社会、时代、甚至是家族遗传等因素交错制约,甚至掩盖。张晓刚早期作品中的个体面对人类普遍意义的生命及死亡,那是个体与自然之纠结关系;而在《绿军装》,主角穿上部队之官方制服,主观私密性被集体主义的社会环境所包围和掩盖,那是个体与社会的纠结关系,仍一贯思考着个体之身份及生存状况。旧照片也被张晓刚转化为一种表现方式及色彩风格,更幽隐曲折的传达一种时代感受。仿老照片炭精之灰蒙色感、迷蒙、柔和色调,暗示了中国集体主义下个性模糊、只有共性的文化特质,模拟了时间的消逝与荒芜,使作品弥漫一种超现实主义及梦幻气氛。
《深蓝色背景下的女孩》,布面油画,120×150cm,2008年作。
第八幅 《深蓝色背景下的女孩》
估 价:RMB 4,000,000-4,500,000签 名:张晓刚2008
《血缘系列:男孩》,布面油画,146×118.1cm,2004年作。
第九幅 《血缘系列:男孩》
估 价:HKD 3,500,000-4,500,000款 识:张晓刚,2004.12
《Bloodline Series》,布面油画,50×40cm×2,2001、2002年作。
第十幅 《Bloodline Series》
估 价:HKD 2,000,000-3,000,000拍卖会:2012年春季拍卖会(二)
欲了解更多当代艺术家拍卖信息,请扫描以下微信号或登录318艺术商城搜索市场观测,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
318艺术商城
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