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薰琹(1906-1985),江苏常熟人,生于上海,著名画家、工艺美术家、教育家。1921年考入震旦大学医学院,但课余常作画自娱。1925年,来到艺术之都巴黎,在著名的叙利恩绘画研究院学习绘画。在此掌握了坚实的绘画基本功,受到了巴黎艺术气氛的感染。1930年,回国后仍居上海,1932年发起成立“决澜社”,集中了当时活跃于上海的西洋派画家,发表著名的《决澜社宣言》,乃中国第一个前卫艺术组织。成员包括王济远、倪贻德、傅雷、关良等,声势浩大。庞薰琹是这个运动的中坚力量。庞薰琹回国后早年的油画明显带有西方现代派的风韵。1939年深入贵州苗寨,成为描绘民族习俗的第一位画家。著有《中国历代装饰画研究》、《论工艺美术》、《庞熏琴画辑》、《工艺美术设计》等。
庞薰琹是20世纪中国绘画艺术的杰出大师。他的现代艺术实践开启了中国艺术的现代之门,使我们与世界同行。他创造了中国画中西结合的形态,将西方的造型方式融入中国画的语言系统,表现了民族化的情感与形式。他一生研究学习传统装饰艺术,开拓工艺美术教育。无论其艺术成就还是其教育贡献,都使他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人。庞薰琹是“现代艺术的引领者”。20世纪30年代初期,他留学法国后回国,在上海展开现代绘画活动,与倪贻德等人组织建立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现代绘画社团—“决澜社”,在中国艺术界掀起了现代主义的浪潮。这一时期,庞薰琹推出众多作品,在理性画面中追求装饰美感,并紧扣时代脉搏,展示了中国早期现代艺术的形式与风格。而在其后来的绘画创作中,我们仍能够感受到现代主义对其艺术创作浓厚的影响。
庞薰琹是“民族艺术的开拓者”。庞薰琹自1938年之后艺术思想发生转变,绘画创作从表现自我转入写实,并开始民族艺术的研究及探索。他在陈梦家、沈从文、梁思成等著名学者的支持下,研究传统图案并编绘《中国图案集》。此后,他把目光投向西南少数民族的民间工艺纹样,深入贵州少数民族村寨调查、整理及研究,并将研究成果用于艺术创作中。这些现代而科学的研究方式,为后来者开拓了新的道路。
在庞薰琹40年代画的国画工笔淡彩、线描、水彩等作品中都充分表现了出来。标志着他的绘画创作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且回到了写实的道路,他更关注运用民族传统的手法来创造形象。他曾力图把西洋写实素描的技巧融进中国画的情调中。从西方现代主义手法跳跃到工整的白描重彩,变化的幅度很大,这对习惯于自由发挥的庞熏琹来说,有些感到拘束。作品造型严谨,线条结实有力而有韵致,色彩淡雅、格调清新。他不拘泥于写生,大胆驰骋自己的想象力和发挥装饰的才能,画面构思别致,色彩丰富,富有生活气息,富有音乐韵味,表现出非凡的气度和大家的风范。应该说这些作品,是他人生和艺术经验的凝聚,是他的美学见解“真不在于形而在于心”的完美体现。
庞薰琹先生是他在绘画创造和工艺美术教育、理论、制作以及民间美术研究等几个领域,都做出了卓越的成绩。他是一位很有天赋、很勤奋又极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不论在哪个领域,对待事业他都全力以赴地投入,不惜自己的精力和心血。他是中国民族民间图案艺术研究的先躯者,是中国工艺美术教育的开拓者,是中国现代艺术的倡导者之一,又是一位颇有创造性和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大画家。
庞薰琹2012年拍卖最高成交价前10幅作品
《瓶菊》,布面油画,50×61cm,1974年作。
第一幅 《瓶菊》
估 价:RMB 280,000-380,000来 源:原藏家直接得自画家本人。
庞薰琹是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最早赴法学习西洋艺术的艺术家之一。也是对西方现代派艺术认识最为深刻的一位。庞薰琹以他的高起点和创造力,成功地把西方现代派艺术和中国传统艺术相结合,运用于创作实践,在缤纷多彩的艺术之都巴黎寻找着既能打动自己,又能使古老的中国艺术焕发活力的艺术形式。野兽派绚丽的色彩和印象派个性化的笔触深深吸引着他,且将西方油画之长,融入到花卉写生之中,观其创作的各种花卉,都呈现活色生香,令人喜爱,具有千百年中国画中所不具有的神采,且能将花的生命现于自然,重现于空气之中。
油画《瓶菊》是艺术家将东西方艺术元素相结合的典范。作品背景淡雅的笔触有着极其浓厚的印象派风格,而菊花本身浓烈的色彩则是野兽派的特质。《瓶菊》作品非常富于装饰色彩,画家力求把对象的丰富可感的真实形体与二维画面的平面化进行完美融合。画面色彩明亮清丽,充满跳跃性而又相当协调,与画家柔和的笔触一起营造出画面层次分明,精致而淡雅。
《赶集归来》,纸本彩墨,35×47cm,创作年代暂无。
第二幅 《赶集归来》
估 价:RMB 1,000,000-1,200,000签 名:庞薰琴
【318欣赏】《赶集归来》是画家在创作了一系列尖锐涉及现实、具有象征意味的现代风格作品之后,将精力逐渐转向工艺美术的作品。从这幅作品可以看出他的绘画才能和修养对他的装饰艺术研究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他对装饰艺术的关注,赋予了他的绘画创作以新的面貌和特色。《赶集归来》标志着他的绘画创作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回到了写实的道路,他更关注运用民族传统的手法来创造形象。
《轻歌曼舞》,纸本设色,45.5×31cm,创作年代暂无。
第三幅 《轻歌曼舞》
估 价:RMB 500,000-800,000拍卖会:2012春季拍卖会
抗战期间庞薰琹迁入西南,曾居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尤其是在贵州的田野调查,深入苗族山区收集民间艺术材料,使其深受影响,在画风上获得很大启示。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多用水彩画苗族妇女的服饰和容貌,带有半图案化的作风。同时也常用线描写中国古装仕女,融汇了西洋的元素和少数民族的艺术语言,从而构成了新的作风。他很少画男性人物,笔下的苗族人物几乎都是年轻、有魅力的妇人和女子。他理想中的女性美也表现在40年代一系列精彩的唐代白描带舞作品中,灵感来自敦煌壁画及顾恺之卷轴画中修长身材的女子体态和飘逸丝带的影响,也许更近的是家中他的妻子和女儿。
《静物》,布面油画,50×40cm,1972年作。
第四幅 《静物》
估 价:RMB 600,000-800,000说 明:沈学仁旧藏
《仕女图》,绢本设色,43×35cm,创作年代暂无。
第五幅 《仕女图》
估 价:RMB 30,000-60,000说 明:此件为庞熏琴绘赠罗氏夫妇之作。
《苗族少女》,纸本水彩,61×45cm,创作年代暂无。
第六幅 《苗族少女》
估 价:RMB 250,000-500,000签 名:(正)庞薰琹画
我所描写的贵州同胞,毋庸讳言,与实际的他们离得很远。不能拿民族学的尺寸来衡量它。因为笔下总不免流露出自己。可是服饰方面,我尽量保存它原来面目,因为如此,给我不少束缚,也因此,有时不免失去画面的活泼。眼看前人给我们留下许多错误,我不敢欺骗自己,也不愿欺骗后人。于是,像绣花一般把花纹照原样地画上了画面。苦闷而低能!—《自剖—为自己的展览会写的自我介绍》,载于1943年9月12日成都《中央日报》。
【318欣赏】庞薰琹回国后早年的画明显带有西方现代派的风韵。抗战期间庞薰琹迁入西南,曾居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尤其是在贵州的田野调查,深入苗族山区收集民间艺术材料,使其深受影响,在画风上获得很大启示。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多用水彩画苗族妇女的服饰和容貌,带有半图案化的作风。同时也常用线描写中国古装仕女,融汇了西洋的元素和少数民族的艺术语言,从而构成了新的作风。庞薰琹把水彩画技法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使水彩画在中国得到认可和发展,将中国的审美文化融入其中,体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形成有本民族特色的风格多样的水彩画体系。《苗族少女》能够充分展现庞薰琹先生对于苗族服饰纹样的记录,薄而透的水彩,淡色勾描,人物与周围环境采取工写兼备,虚实相合的手法,满幅的自然清新之气,不禁令人向往苗寨那一方纯洁古朴的净土。
《舞女》,纸本设色,32×27cm,创作年代暂无。
第七幅 《舞女》
估 价:RMB 120,000-150,000拍卖会:2012春季艺术品拍卖
《山间休憩》,绢本设色,52.2×41.5cm,创作年代暂无。
第八幅 《山间休憩》
估 价:RMB 100,000-120,000签 名:庞薰琹
《提篮少女》,绢本设色,36×25.5cm,创作年代暂无。
第九幅 《提篮少女》
估 价:RMB 60,000-120,000印 鉴:琹
《田归》,绢本设色,37×34cm,创作年代暂无。
第十幅 《田归》
估 价:RMB 30,000-40,000印 鉴:琴
欲了解更多当代艺术家拍卖信息,请扫描以下微信号或登录318艺术商城搜索市场观测,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平台。
318艺术商城
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