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符号” 展览海报
展览时间:2014-03-08 - 2014-04-13
展览城市:广东 - 广州
展览地点:红专厂E8-E9展馆
策 展 人:何建成
参展人员:祝东辉、周结文、张丹燕、叶绩、谢莹、吴天然、翁非凡、孙嘉旋、任松、蒙皓、琳昀、何绮兰、关丁铬
随着当代艺术日益繁盛和符号化,已经导致人们对作者的动机产生怀疑。令人忧心的原因之一在于作者当初的思想和观念与其使用的“符号”背道而驰,甚至出现渐行渐远的趋势。当“符号”被沦为一个空壳的时候,我们发现“符号”本身的无辜在于它被过度诠释和玩弄,其原因大概源自于作者的某种欲望、某种诱惑、某种屈服和对其过分的执念,318小编渐渐深感这类趋向于“形式主义”的作品越来越使人们感到苍白。
318艺术家 谢莹 国画花鸟作品 《闺阁系列》
基督教思想家奥古斯丁曾经给符号这样的解释,“符号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使我们想到在这个东西加诸感觉印象之外的某种东西。”如是说,艺术家要表达自己的想法,“符号”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在艺术表现的行为过程,艺术家通常以一定的形态和系统去展示所要阐述的意图,当中的形态和系统在一般情况下透过特定的颜色、材料及空间等作为元素,所谓“符号”由此而生。不幸的是,这种作品生成的方式很容易受到扭曲。原因在于艺术家在侍弄形态和系统的时候由于受语境的影响产生不同程度的异变,形态和系统慢慢与创作的初衷逐渐分离,最后可能剩下的是一具“符号”的外壳,这意味着在今天的当代艺术作品中越来越难触摸到作者的灵魂,在“图像”的海洋里艺术家迷失了。在所谓“图像”泛滥的今天,艺术家完全给图像包围和绑架。造成这种结果有多种原因,当中有潮流的因素、资本的因素、市场的因素、教育模式的因素、当然还有自我价值认同的因素。318小编认为,在这样一个如猛兽般的“图像”漩涡里,艺术家最终逃脱不了让自己的“符号”被吞噬的命运。
318艺术家 谢莹 国画花鸟作品 《晴窗花系列》
正如美国著名策展人玛西亚•塔克在《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一书的序言开宗明义概叹:“如今有关当代艺术的思考和评论文章,大多把着眼点放在了品位、风格、时尚或评价上,而很少关注基本观念或思想。”这段一针见血的开场白也道出了当下的评论家们一方面在把弄文字的时候带有讨好利益群体的嫌疑,另一方面误导了艺术家在寻找自我表述的时候如何建立某种形态和系统去支撑自己的思想与观念。由于当代艺术变得越来越时髦,玛西亚•塔克她继续指出:“当代艺术已经丧失了它的激进的、超世的本性,所有的新艺术表现形式似乎都与商业利益挂上了钩,甚至连‘前卫艺术’这个词也受到了冲击。”这下我们不难明白“符号”为什么成了一个贬义词。艺术家有时为了迎合某些需要,努力扩张“符号”的职能去讨好利益人群,最终成了为“符号”而符号的艺匠。然而,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一些艺术家开始发现了这个问题。他们提出的疑问是:在当代艺术强调自我创造力的当下为什么相互的形态和系统显得都似曾相识和雷同,甚至一群艺术家扎堆在一个形态和系统里不厌其烦地重复着,并且乐在其中。难道这是艺术家所要的结果吗?如果让他们回答这个问题,显然答案是否定的。问题是,这些作者并不清楚自己正在努力做的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
318艺术家 谢莹 国画花鸟作品 《晴窗花系列》
318小编认为,无可置疑,连艺术家作者本人都提出“去符号化”的时候这问题就成为问题了。如果要秋后算账,恐怕“波普艺术”难辞其咎。波普艺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像藤蔓一般迅速滋生到世界每个角落。以大众消费品为创作动机的流行艺术,一下跨越了“艺术”高高在上属于精英消遣的藩篱。可是,随之而来的是“符号化”的泛滥。时至今日,艺术品与消费品差不多可以划上等号。艺术家渐渐忘记当初的使命,以至作品变得越来越风格化、时尚化、商业化和符号化,作品的表现力日渐枯竭。
既然问题的症结已经摆在我们的面前,为了不愿意看到那些“符号”成为一堆文化垃圾,本次展览试图为参展的谢莹等艺术家搭建一个诠释思想和观念的平台以重新架设一座灵魂与“符号”相通的桥梁。这回得到广州红专厂艺术区的大力支持,透过这次展览契机可以一展艺术家们对“符号”诠释的态度,此举带有洗刷“符号”被玷污的意味。因此,参展的13位作者在红专厂E9空间以不同的形态重新陈述各自的创作动机。诚然,如何用“符号”诠释自己的思想和观念是本次展览艺术家们的一次实验过程。与此同时,展览本身旨在重构作者与符号之间的内在关系,既对自我价值的一次认同。
318艺术商城
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