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世纪,两位毫无交集的艺术家,各画出一幅有意思的作品。
一幅是明代仇英( 1509 - 1552 )的《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有三个知名版本,除去仇英版,还有宋代张择端的版本和清代院体版。但最有趣的,当属仇英的版本,他不仅画出了明代苏州城的繁荣景象,也将市井百态进行了生动刻画。
另一幅是“荷兰画派”最后一位巨匠——彼得·勃鲁盖尔( 1525 - 1569 )的《尼德兰箴言》。在柏林国立博物馆的常设展厅中,这幅画并不算起眼,并且很可能会被忽略,但其中的大量细节都值得细细品读。
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原为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所藏,偶然的机会,仇英在项元汴家中得见真迹,于是,便有了这个明代版本。
仇英大致遵循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的景物布局,但他描绘的是明代中期的苏州景象以及江南民众的生活,整幅画共有两千多人——市民、商人、农夫、艺人各种身份,并且每个人物的动作、服饰都不雷同,实属不易。
当把这近 10 米的画卷放大,细看其中的每个人、商铺及场景,一种“仇英式”的幽默感跃然纸上:
在仇英的《清明上河图》中,最有意思的应该属于下面这个部分——休息中的劳工、生意不太好的店主、发呆的桥上人...形形色色的描绘,生动至极。
专车、捕鱼、盖房、打架...仇英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正在进行的画面中,这些人物并非静止,他们只是被短暂定格在了这一瞬间,下一个动作,似乎每个人可以预见的到。
明代的闲余生活并不单调,权贵阶层们跑马、品茗、听戏...;市井阶层则是赏杂耍、看台戏、玩蹴鞠...极其丰富。
在明代苏州城的河两岸,集合了几十家的各类商铺,这里既有常见的青楼、学堂及面店,也有花店、书坊和折扣店,甚至还有专门的儿童诊所,社会分工在明代已经比较精细。
《尼德兰箴言》
勃鲁盖尔出生于安特卫普东部的一个农民家庭,一生以农村生活作为艺术创作题材,人们称他为“农民的勃鲁盖尔”。他天生幽默,喜爱夸张的艺术造型,因此人们又赠给他一个外号叫“滑稽的勃鲁盖尔”。
在《尼德兰箴言》这幅油画中,勃鲁盖尔运用建筑物将看似杂乱的画面统一起来,并融入许多荒诞的想象元素。这幅画正如其名,隐藏了大量当时尼德兰地区流行的谚语,许多至今还仍在使用,它们是:
仇英与勃鲁盖尔生活的同一个年代,在这两件作品中,他们除了在构图方法上——都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使画面失去中心焦点——有些相似外,并无其他共通之处。
同时,中西绘画的进程也不在一个阶段上,中国绘画发展至明代,已是经历了几个高峰,而那时的西方绘画尚处于文艺复兴的大变革时期。
但之后,西方艺术像是被绑在了加速器上,频现经典。中国绘画,却放慢了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