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她首开现代抽象绘画的先河,却鲜为人知
谈到现代抽象艺术,就绕不过那些公认的先驱人物:康定斯基、库普卡、蒙德里安、冈察洛娃和马列维奇等,他们也的确改变了现代艺术的走向,被奉为里程碑式的人物并不为过。
然而,艺术史也是一部传播史,未能声名远扬的,即便取得相应的成绩,也会被推到艺术史的大门之外。今天要讲述的艺术家——瑞典女画家希尔玛•阿夫•克林特(Hilma af Klint,1862–1944)即是如此。克林特早在康定斯基等人之前就开始了抽象艺术的探索,并发展出相当成熟的风格。只不过,她选择了避世隐居,静默而虔诚地进行创作。不结婚,无儿女,生前也不常将作品示人。她在生前默默无闻,她就好比绘画界的艾米莉·狄金森。
由于被隔绝在艺术史发展的脉络之外,有些人倾向于把她的艺术称为“界外人艺术”(Outsider Art)。这种说法相当不准确。克林特受过专业的美术训练——1887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位于斯德哥尔摩的皇家美术学院。因为学业出众,克林特还在学校拥有免费的个人工作室。1908年,为了潜心照顾生病的母亲,她离开了这个工作室,并在长达几年的时间内很少与人社交。
和同时代的很多人一样,克林特一直对人的精神性感兴趣。在少女时期,她就参加过通灵集会。她曾在纳粹德国建立的松散组织雪绒花协会(the Edelweiss Society)待过一段时间,也受到过玫瑰十字会的启发(该会的信仰及密术与占星术和喀巴拉神秘主义相仿)。总之,克林特和通神协会(the Theosophical Society)的各项活动都有关联。她还对人智学非常感兴趣。
克林特为何能够单枪匹马地开创新的画风?人们都倾向于认为,这和她参加的各项通灵活动相关。1896年,克林特和四个志同道合的女艺术家离开了雪绒花协会,成立了“星期五小组”。每周五,她们相聚在一起举行精神活动,祈祷、学习《新约》、冥想,然后通灵。通灵的方式包括自动书写和绘画。她们由此与“至高的灵魂”(The High Ones)建立联系,并将“神谕”记录下来。十年之后,也就是克林特43岁的时候,她接到了一项旨意,创作“神庙之画”(Paintings for the Temple)。
克林特接受了这项任务。1906年-1915年,她先后为此系列创作了193幅作品,包括几个不同的系列和类别。系列里的绘画多由几何图形和平涂色块构成,这比康定斯基等人进行抽象创作早了五六年。克林特脱离了客观的物质世界,沿着精神微光指引的方向前进着。
克林特作品的形式感十分强烈。纯粹与绚烂、单纯与复杂、理性与情绪……不同的作品会给你不同的感受。她还在作品中常常使用符号、字母和文字。其中,螺旋形代表着进化,“U”形代表着精神世界,“W”代表物质,重叠的圆形代表整体和统一。她大概也受到过歌德色彩理论的影响,对色彩的把握也是恰到好处。克林特还注重二元性。我们常常能在她的作品中看到构图和颜色上的对比。
没有人知道“神”究竟跟她说了些什么。我们只是知道,“神”命令她不得向外界展出作品。这也就是为何,在她于1944年因交通事故去世之前,都没有向几个人展示过作品的原因。由于无儿无女,她将作品交由自己的侄子保管。在清点作品时,人们才发现,克林特已经默默地创作了1300多幅油画,另外还有125个草图本和笔记本。她曾立下遗嘱,这些作品在她死后的20年内都不能示人,并且,它们永远不能分离。
直到1986年,洛杉矶地方美术馆(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举办了展览“艺术的精神——1890-1985年的抽象绘画”(The Spiritual in Art – Abstract Painting 1890 – 1985),公众才第一次见到克林特的作品。这时,她已经去世四十多年,抽象绘画的风潮早已吹到艺术界的各个角落。她已经无法为艺术史的走向造成任何关键性的影响。
这似乎值得遗憾。康定斯基、让·杜布菲、保罗·克利,这些距她生活年代不远的艺术家,在年轻时就开始对儿童、精神病人和通灵者等群体的艺术感兴趣,并将他们的创作方式吸引到自己的艺术体系中来。特别是杜布菲,为了摆脱经典艺术的陈词滥调,他到处游历、访问各种艺术圈之外的创作者,并提出了“原生艺术”(Art Brut)的说法。可惜,他并没有发现这个本是圈内的“圈外人”。
不过,对于艺术家来说,这似乎又并不值得遗憾。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中开放的一朵沙漠之花,可能到凋谢都不会有人注意。但是,那绽放的声音,花朵自己一定听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