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一词源出于拉丁文,意谓真实、实在,不过这里所说的不是哲学中的“实在”而是指占据一点空间的、可触的视觉存在。艺术中的“现实主义”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对现实主义一词的各种理解,因而也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现实主义。一般来说,现实主义(Realism)是指那种“如实”描绘现实可触世界的艺术形式,有时又称“写实主义”。但是什么样的才是“如实”呢?古典主义认为自己是“如实”的,浪漫主义也认为自己是“如实”的。尽管我们不能不承认它们的真实性,但是它们都是按照自己的理想来改造现实,赋予现实以某种“真实”的意义。这就使得此后的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以及超现实主义和抽象主义,也都把自己看成是对现实的“真实”表达。这时的“真实”已从现实的具体存在变成观念的真实了。但不管怎样,任何艺术中的“真实”都不可能达到纯客观性(包括1970年代的照相写实主义)。它都是一个流派反对另一个流派(或者一个艺术家自我标榜)的托词,因为艺术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的产物,艺术家不可能像机器那样去复制。况且我们还可以提问:现实中有线条和笔触这种东西吗?
不过我们现在遇到的19世纪的法国社会中,确实存在着一种现实主义的思潮。这种思潮既厌恶了学院派古典主义的冷漠僵死,也不喜欢浪漫主义的虚张声势,而是企图返璞归真,客观平静地表现周围的现实生活。这种思潮的出现是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的。从思想上看它代表了下层人的生活理想和政治理想。1830年巴黎人民起义推翻了波旁王朝,但却为资产阶级取得政权。路易·菲利浦上台后就开始镇压革命者,这就引发了1831年11月和1834年4月的里昂和巴黎工人武装起义。这两次起义标志着工人阶级的觉醒,从此以后无产阶级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尤其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的大起义最终推翻了资产阶级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专政机关——巴黎公社。无论是巴黎公社作为一种现象,还是它本身都提出了一种更为自由和更具有现实迫切性的思想,这种思想第一次把艺术与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1848年至1870年是现实主义大放光彩的时代。宗教对于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无能为力和科学技术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使人们对进步充满深刻的信念,渴望在艺术中看到自己生活的时代。1848年的一代画家也都具有求新的要求和直接观察的兴趣,热爱即刻可及的现实。
与此同时,艺术自身的发展为法国艺术走向现实提供了可能。自浪漫主义出现之后,人们对艺术的理解更为宽泛和自由了,这种自由是多方面的,它既解放了艺术家的思想,也解放了他们的技法。以往的艺术是,为了颂扬过去而否定现代(这是保守主义者的必然选择)。如今则不同了,为了未来而否定现代(这是为了更好地发扬现代)。这就要求艺术从故旧中回到生动的现实中来。艺术从此摆脱了以往艺术的幻想和虚构、矫饰和抄袭,题材也因此得到彻底改变,因为再也不存在高贵与低俗、可能与不可能的题材了,画家的技法也丰富多彩起来。但是,现实主义艺术又是与浪漫主义相对立的,因为它反对浪漫主义的为艺术而艺术,主张艺术必须担当起社会职责。从19世纪20年代起,也许是受圣西门和傅立叶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启发,许多人已看到了艺术面向生活,展示未来的必然趋势。批评家托雷明确要求“艺术要有现实的迫切性,能够深入于时代的心灵,要使美术重新具有社会性。”另一位批评家拉维龙在《1833年的沙龙》中写道,“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艺术的现实迫切性和社会倾向性,然后是表现的真实和材料处理上或多或少的巧妙手法。我们要求的首先是当代现实,因为我们希望艺术家能够影响社会,使社会进步。我们要求真实,因为艺术家应该接近生活,为人们所理解。”这一倾向首先是从风景画中逐步成熟起来的,它的代表就是库尔贝和巴比松画派。
库尔贝·《奥尔南葬礼》,1849—1850,布上油画,315×668cm,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库尔贝·《碎石工》,1849,布上油画,165×257cm,德累斯顿大画廊藏。
库尔贝·《画室》,1855,布上油画,359×598cm,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米勒·《晚钟》,1859—1860,布上油画,56×66cm,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米勒·《拾穗者》,1857,布上油画,85.5×111cm,巴黎卢浮宫博物馆藏。
米勒·《簸谷者》,1848,布上油画,38×29cm,巴黎卢浮宫博物馆藏。
杜米埃·《三等车厢》,1860—1863,布上油画,65×90cm,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318艺术商城
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