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8此前为大家讲解了法国印象主义艺术的兴起、发展及其艺术风格和具有代表性的印象派画家,印象派画家对光与色的研究也影响到雕塑家的创作,与印象派画家关系最密切的雕塑家是罗丹。所谓“关系密切”,一方面指个人关系——因为罗丹不仅与许多印象派油画家私交甚好,而且还曾与莫奈合办展览;另一方面指艺术关系——罗丹不能说是一个彻底的印象派雕塑家,但也深受那些印象派画家朋友的影响和启发。这种启发不仅表现在他以后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反叛与独创上,而且表现在他第一次在雕塑中强调环境与光、色对雕塑的重要性。这使他成为传统雕塑的最后一位和现代雕塑的最初一位大师。这与他的印象派朋友们几乎是一样的。接下来,318带领大家一起走进罗丹的世界。
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出生于巴黎拉丁贫民区一个贫穷的基督徒家里,父亲是一名小职员,母亲是受雇于人的女佣。罗丹自小就参加了各种手工艺劳动,首饰匠、珠宝匠、泥水匠、木匠、模塑工都干过,由此他逐步爱上了美术。父亲虽不同意,但姐姐却很支持他,以自己微薄的工钱供他学习。因此罗丹得以进入巴黎一所专门培养工艺美术技工的图画与数学学校学画,但不久便因买不起油画颜料而转入雕塑班,并成为当时著名动物雕塑家巴耶的学生。3年的学习使他打下良好的传统雕塑基础,但他3年报考巴黎美院而不中,一个主考官给他的评价是:“此生毫无才能,继续报考,纯系浪费。”这给他很大的打击,但更大的打击还是姐姐的过世。从此他心灰意冷,便进入一家修道院出家了。有幸的是,修道院院长埃马尔神父发现了他的才能,便鼓励他继续从事艺术创作,还在修道院内专门为他安排了一间画室。为了表达他对神父的感激之情,罗丹为神父做了一件胸像,从这件胸像中已可以看出罗丹的不同凡响之处了。
《塌鼻男人》,1864,青铜雕塑,高24cm,俄罗斯·圣彼得堡艾米塔吉博物馆。
罗丹的艺术生涯是从《塌鼻男人》开始的。这是一件直接来自生活的作品。由于请不起模特儿,罗丹只好请了一个叫毕比的乞丐,只要给饭吃就行。毕比看去是一个塌鼻而面容丑陋的老人,但罗丹却从一个雕塑家的角度发现了他的美,于是他在作品中极力强调他面部的起伏和扭曲感,似乎这里面就存在着不是他一个人而是整个人类的愁苦和凄凉。这种直接从生活中选取素材,如此逼真地再现眼见的真实的观点,我们在库尔贝、米勒、杜米埃、马奈等这些油画家的作品中已经看到,它表现了这个时代的一致追求:废除一直统治美术的学院派的理想化的真实观,赋予艺术以现实的直接性。它也因此而反映了另一个观点,既以现代的“丑”,反对传统学院的“美”。这种“丑”在我们今天看来其实只是一种现实性的真实,但在当时却是一种反叛,我们在罗丹后来的《妓女》和《巴尔扎克》等作品中可以看出,这种反叛意识贯穿了他的一生。毫无疑问,这种反叛必然遭到学院派或保守的观众的厌恶,因为惰性是人类的天性,任何新的东西最初都是艰难地成长的。
《青铜时代》,1877,青铜雕塑,高181cm,巴黎罗丹博物馆藏。
实际上,罗丹真正精确写实但也是他最受攻击的作品还是《青铜时代》。1876至1877年,罗丹完成了这件最初称为《受伤的战士》的作品(他去掉了原先有的梭镖并取名《青铜时代》,意谓人类的觉醒)。这是一个青年男子的全身雕像,他似乎刚从沉睡中苏醒过来,但浑身却充满了生机,坚实有力的肌肉下面仿佛正流动着血液,他舒展着身体均匀地呼吸着——当罗丹把这件作品送去沙龙展览时,人们被如此真实的雕塑吓呆了,以至有人认为这不是雕塑的,而是直接从真人身上翻下的模型。罗丹愤怒地当众即兴做了一个无头人体(罗丹称它《行走的人》),以证明他扎实的写实能力。这个事件说明,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渡中,甚至连艺术家自己也没有充分意识到其革新的意义所在,而也与普通观众一样,认为雕塑只是“雕”与“塑”的产物。但罗丹在真实性探索上的意义却是不能忽视的,到杜尚的现成品和冈查雷兹的金属焊接作品出来之后,这种意义才真正显示出来。
The Walking Man(《行走的人》),1907,青铜雕塑,高214cm,巴黎罗丹博物馆藏。
318小编认为罗丹的雕塑作品其实是很传统的。他的《塌鼻男人》的罗马化和《青铜时代》的希腊化意味是明显的,只是罗丹更强调了自己的现实主义的当代气息。罗丹曾在告诫青年艺术家时说过:“你们在尊重传统的同时,要善于分清其中包含的永远有益的东西:对大自然的爱和诚实的态度。这是天才的大师们的两种强烈的情感……传统本身建议你们不停地追问现实状况,而不允许盲目地服从某一个大师。”这就是罗丹基本的艺术态度。因此,从1880年开始,虽然他的手法逐步从古典写实性 走向了写意,但这一现实主义方向始终是罗丹艺术的基础。《青铜时代》虽受到非难,但也使罗丹出名了,以至法国政府将即将动工的法国装饰艺术博物馆青铜大门的制作任务交给了他。罗丹经过考虑决定以但丁的《神曲》为素材创作一个与意大利的吉贝尔蒂的《天堂之门》相对的《地狱之门》,以反映当代人的情感。
《地狱之门》,1880—1917,青铜雕塑,635×400×85cm,巴黎罗丹博物馆藏。
《地狱之门》局部,1880—1917,青铜雕塑,635×400×85cm,巴黎罗丹博物馆藏。
这个历史巨制,从1880年开始直到1917年罗丹去世,整整耗费了雕塑家37年时间,使罗丹的艺术走向历史的高峰。其中的许多构思后来独立出来成为不朽的杰作,像《思想者》、《三个影子》、《吻》、《乌谷利诺》等都很有名。罗丹在《地狱之门》中全面展现了他的思想,因此许多构思最后完全脱离了与但丁《神曲》的联络。《思想者》是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它被安置在大门的门顶上,后被放大三倍,成为一件独立的圆雕。它最初被命名为《诗人》,象征着但丁在地狱中的种种罪恶面前的思考。更名为《思想者》后,使这件作品具有了更普遍的意义。他低头扼腕,陷入沉思。他关注着人间的喜怒哀乐和人类的未来。他思考着人间的善恶美丑,似乎终有一天要对此做出公正的判决。罗丹把《思想者》表现成对这个“万恶的世界”的直接目击者和监督人,那些作恶多端的人终将被打入地狱。在《地狱之门》的众多名作中,《吻》是其中最美的作品。它选材于《神曲》中弗兰切斯卡与保罗因“无法恋爱”而堕入地狱的故事,但罗丹却在此把它表现的纯洁无邪,两个裸体的形象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这样富有活力的生命怎么能与地狱联系在一起呢?罗丹正是要用这种对比来表达他对传统的反叛。
318推荐作品《思想者》,1902-04,青铜雕塑,高180cm,巴黎罗丹博物馆藏。
The Kiss(《吻》),1901-04,大理石雕塑,182x122x153cm,巴黎罗丹博物馆藏。
《加莱义民》,1889,青铜雕塑,231×248×200cm,巴黎罗丹博物馆藏。
Balzac(《巴尔扎克纪念碑》),1898,青铜雕塑,Boulevard Montparnasse,Paris.
318小编认为罗丹的这种反叛同样表现在他对形体的处理上。受当代绘画中印象派对光与色的变幻效果的探索所吸引,罗丹对形体的起伏变化给予很大关注。他不仅赋予动作本身以丰富多变的性质,而且注意形体平面上高低起伏的丰富性,这样,当它们接受不同方向上的来光时,便形成闪烁不定的效果,正是因此,罗丹才被称为雕塑中的“印象派”。其实罗丹真正感兴趣的还不完全在此,我们从他晚年的《加莱义民》和《巴尔扎克》等作品中看到,光影变化只是方向之一。空间的丰富性、表现的写意性、甚至雕塑与环境的联系,才是罗丹真正关心的。我们从他的《地狱之门》的整个构图中看到,错置的人物组合、不同的尺寸比例和扭动不安的人体造型使之与表现主义产生了直接的联系,表达了世纪末人类精神的悲观、忧虑和苦闷。这使他站在了新时代的边缘。尤其他晚年的《巴尔扎克》真正使他超越了传统,达到了更大的自由,从而跨入了现代的行列。接下来,318为大家带来罗丹的雕塑作品以供大家欣赏、学习。
Adam(《亚当》),1880,青铜雕塑,高194cm,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Bellona(《女战神贝娄娜》),1879,青铜雕塑,高102cm,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Bust of Victor Hugo with Modeled Base(《雨果半身像》),1883,青铜雕塑,高49cm,巴黎罗丹博物馆藏。
Eternal Idol,1889,石膏雕塑,高73cm,巴黎罗丹博物馆藏。
Eternal Spring,1897,青铜雕塑,高77cm,俄罗斯·圣彼得堡艾米塔吉博物馆。
Fugit Amor,1890-95,大理石雕塑,61x105x43cm,巴黎罗丹博物馆藏。
Mermaids(《美人鱼》),1888,青铜雕塑,43x42x32cm,Szépmûvészeti Múzeum,Budapest.
Monument to Victor Hugo(《雨果纪念碑》),1895-96,石膏雕塑,104x134x82cm,巴黎罗丹博物馆藏。
Monument to Victor Hugo(《雨果纪念碑》),1898,石膏雕塑,219x147x110cm,巴黎罗丹博物馆藏。
Sleep(《睡眠》),1889-94,大理石雕塑,48x56x48cm,巴黎罗丹博物馆藏。
318艺术商城
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