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318|318艺术网|陈湘波艺术专区|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ART318ART
我的收藏(0)
  • 收藏夹中还没有艺术品,赶紧选购吧!
318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资讯 > 318艺术家评论 > 伪青春性抒情——观朱忠鸿近作
伪青春性抒情——观朱忠鸿近作
2014-06-25  编辑:王桂芳  浏览次数:18619    加收藏


文 / 陈焕文


赏阅朱忠鸿的作品,我们通常会被画面的哀伤氛围所震惊,朱忠鸿正是以此来突出画面的主题——人,实际上,这与部分文学作品通过细腻的细节描写来点明主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观众会随画家对环境的描绘,不知不觉地陷入艺术家特意给予的诱惑——这种诱惑犹如女性对于男性的诱惑一样,让人欲罢不能。不过我们应该看到,画家的这种构图方式,其目的只是为了表达对生活与人生的感悟,人物,才是画面的主体,尽管作为这个主体存在的“人”只是一个虚幻的臆想,只是生活断面的截取。因为画家无论选择何种断面,怎样理解这个断面,都糅进了画家本人的感受和思索。也就是说,他之所以截取这个断面,是因为这个断面映射的是他自己,体验的更是自己的感受。


318,318艺术,原创艺术,艺术品网站,艺术品交易网站,朱忠鸿,油画,《大足石刻2》

318艺术家 朱忠鸿 油画作品 《大足石刻2


一般来说,传统的肖像画和主题画为了表现情节,会把画面演化成舞台,形成一种闭合式的构图体系,具体来说,就是以画面的中心人物为核心,四周背景和道具,甚至光线都向这个视觉中心集中,非视觉中心的细节可以画的很虚,用淡漠的笔触来勾勒一下就行了。与之相比,朱忠鸿的油画仿佛一种构图上的“错位”——画框内的场景是对存在环境的直接截取,仿佛是生活过程中的一个随意的片段。为了加强这种效果,画面往往是不完整的,带有偶然性效果的,但正是这种效果,使观者觉得是从一个窗口透视现实生活,观众和画家一样,都是生活片段的目击者。


朱忠鸿的绘画中,描绘对象已不具有独立的价值,而是成为带有哲理意味的载体,即将对象作为凝思的对象,对象最终就是作为主体的对象化而存在。人物基本上只是“在展示”,但似乎不是太明确自己的归位,他的人物带有一种关于现在和未来的心理意识,画面透露出一种肃煞,甚至沉闷压抑式的反思人生。


318,318艺术,原创艺术,艺术品网站,艺术品交易网站,朱忠鸿,油画,《大足石刻3》

318艺术家 朱忠鸿 油画作品 《大足石刻3


在作品《荒》中,画家是在体验无助与孤寂,画面的人物是画家对自我视像的描绘,是画家对自我感悟的痛楚表达以及渴望心理治疗倾诉,地上摆放的纸张更能衬托出这种感觉。整个画面像是一个噩梦中的景象,荒原辽远的像是没有尽头;直贯画面的地平线不仅截断了荒原,还似乎是通向空灵的入口;散落在下角的是张报纸,消煞的画面中,只有这张报纸才能证明生命的存在,画家正是在这种淡漠的心境下体验自我。事实上,空旷的氛围不是画家臆想的,他以此来表现充满焦虑的感伤,急于寻觅进入各种潮流的通道。


318艺术家朱忠鸿的绘画一直弥漫着一种受伤的气息。在《爱情淡季》中,画家与女孩一起感伤地等待,这是一种寓言式的内心表情,它的核心经验便是青春与成长,一种内心方式需要整体转换的个人化的痛楚。在画面中,浸淫着迷蒙色调的一张朦胧的脸,是画家为了表现一种自我混乱和感伤的刻意描绘:阴郁、迷幻、妄想与现实的失重,使画面弥漫着一波“水中花”式的吟唱般的感伤气息。画家试图剥离女孩脸部的外观形态,直接呈现其内心景象,表现一种凄美的戏剧性冲突,画面压抑的空间感和女孩心疾神荡的瞬间因此而具有了一种幻想性的悲剧色彩。画家试图以此找到一种关于期待、受伤的成长故事在视觉上的讲述方式,并强化一种具有寓言色彩的视觉感染力。


318,318艺术,原创艺术,艺术品网站,艺术品交易网站,朱忠鸿,油画,《大足石刻5》

318艺术家 朱忠鸿 油画作品 《大足石刻5


朱忠鸿的这种伪青春性抒情,是一种青春期接近终结而对青春的刻意往返的追忆,因为他已不再青春。其实我们能够从其色调和笔触,看出他是在模仿何多苓的那种“知青绘画”的格调(或许是由于他曾经在何多苓的工作室工作过一段时间),但正是这种刻意的临摹,却给了我们一种“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感觉,因为他没有何多苓那个时代的社会体验。他把何多苓的纯粹青春式受伤转化为一种牵强地推诿给社会的意识,他的心理由于带有一种道义的原罪痛楚、世界末日的无望感,因此才会去无病呻吟,故意给自己带上一种拯救社会的沉重十字架!这是一种自觉或者是无意识的自我边缘化;一种意识的受伤和外表的若无其事的人格错位。


因此,318艺术家朱忠鸿的作品是一种以虚构的痛苦表达为情感核心,以一种自我焦虑、思想的迷失为蓝图的视觉文本。他的所有伤感其实只是一种自我挣扎,其作品的伤怀性在于画家情绪自身,因此,在他的画面上绝对不会体现社会,只有虚拟的寓言场景中的不快乐,或者是悲哀的面部表情以及感伤的气息,画面模型既像一种心理上的解决,又像是一种感染力的抒发和制造。它不是朝向一种现实的解决和道德表态,而是朝向一种伪青春的抒情之路。在这条路上,他是在改变自身而不是改变社会(这是因为他无法做到);是在通过把自己当作他者去获得自我感伤、自我欣赏的深度自足,从而在自己的内心建立审美的自由仙境。这是青春感伤的乌托邦,画家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复兴本已不存在的青春的神性以及治疗不明来历的感伤。


318艺术商城

编辑部

分享到:
推荐作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