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说过:“雕刻无须独创,它需要的是生命。”那么生命又是什么赋予的呢?对于来自南方一个茶香四溢的小城镇,怀揣单纯梦想漂泊北方的青年雕塑家陈金庆来说,作品的生命不仅仅是技术赋予的,更是心性的锤炼、经历的磨难造就的,在他那些各具形态的作品中,糅合了他对生活的希冀,对童年的吟哦,对生命的赞美。从《寻》系列到《阳光手印》,恰恰印证了那个在艺术道路上寻寻觅觅的艺术家本人的心理轨迹。追求艺术必定是一条孤独的道路,也是一条不断成长的精神之路。作者在迷茫中坚持本心,在生活百味中体验着希望与艰辛,并守望一份采菊东篱、心寄大同的理想。而这一切,都在静默的雕塑中凝固成永恒的时光。
318艺术家陈金庆的雕塑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除了来自生活的赐予,更重要的是他有将内在的精神视野直接表达出来的天赋。作品是精神的延伸,每个人对世界都有各自独特的视角,而陈金庆的视角总是向“内”的,他的雕塑作品也具有一种焕发的内在精神,这正是艺术生命得以存续的原因。这些带着浓厚的自传色彩的作品,是自我的充分表达,镌刻着他在小我与现实的磨合中,冲破矛盾,走向开阔视野的心路历程。
陈金庆的作品里面,无论是早期充满生命力的《阳光口哨》,还是心绪与季节暗合的《秋》,表达对生活期盼的《祈祷》,充满苦恼与深刻思考的《小思想者》,在生活间隙中怡然自得的《谁动了我的帽子》,枕在时间边缘的《憩》,树下独坐冥思的《华年》,在高跟鞋上遥望少女之梦想却幻化泡影的《一帘幽梦》,快乐淳朴的《大丰收》,无不跳跃着欢快的生命感,从中能感受到他化艰辛为动力,对生活磨难一笑而过的能力,正是这种豁达的态度,令作品即便表达的是沉重的主题,也具有一丝轻盈的气息。因此,在陈金庆的雕塑世界里,生命感是充实的,精神是健康的。他对现实世界有批判,却不会用一种扭曲的态度去批判,而是用最具本心的表达,用直观生动的叙述性“语言”,来表达他的价值观,记录他的情感和感受。在这个表达的过程中,他已经向世界说出:“我来了”、“我就是我”这样自我的语言。
318艺术家 陈金庆 雕塑作品 《漫步云端》
在我看来,艺术的最高价值在于对生命的表达。雕塑也是如此。石器时代洞穴之中朴拙的浮雕、上古时期遗留下来的陶鸟兽形、大洋洲精美的原始石像、古埃及王朝寄寓永生的炼雕……从古至今一切有生命力的雕刻艺术,无不以一种镌刻时光、表达生活、塑造生命的方式来照耀日常生活,并由此诞生超越时空的伟大作品。
不理解生活,就很难雕刻出生动的作品;不理解艺术,也很难真正去平衡生活与艺术之间的沟壑;只有在平衡艺术和生活的距离时,用成熟的人生态度和深刻的生命体验,才能在那立体的雕塑中,将时光凝固,铸造艺术生命,这种生命感乃将超越现实生活本身,成为人类情感的代表,比现实更完美、更深刻、更生动。因此,艺术的源头,永远是太阳底下最不新鲜,但却永远鲜活的生命,以及看似平凡,实则处处洋溢创造力的普通人的生活。那些时常被人遗忘、倏忽而逝的感受,那些原野上孤独的渴望,乃至日常生活中看似琐碎的悲怒喜憎,无论经过多少世纪,多少风霜,都会让人们不经意间邂逅时,怦然心动,感慨万千。牵动情感,启发心灵,正是艺术的价值所在。
陈金庆的作品,单纯直接,不提供时下流行的多样化解读,而让人们在一目了然的直观表达中,对其精神内涵产生认同。他的精力从来不浪费在对现实生活的抱怨上,也无暇向世界“开战”,更多的是努力去理解生活中的一切,即刻去行动,并恣意表达张扬的自我。
由于陈金庆的精神道路在雕塑作品中有迹可循,以下就其部分作品简单论述之。
破蛹与挣扎
陈金庆早期的《寻》系列,不是在表达一种蓦然回首、朝花夕拾的追忆和怀念,而是对生活当下的求索;不是对往昔时光的定格,而是对生活开创性的领悟;不是在批判现实的大量作品中,闲情偶寄;而是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的创业过程中,精神挣扎的昭示。陈金庆作品中的“孩子”不仅仅是童稚时光的自我象征,更是一种精神象征,象征着精神世界中的“孩子”从幼嫩走向强大的过程,所以,他的作品,并非仅仅是在表达一种对童年时光的回忆,更多的是象征着自我追求,在自我和现实的碰撞中,寻求理想的突破。他的生活尚未完全形成,他内在的真,他的情感内容和艺术表达形式,都在生发形成之中,所以,他所有的雕塑作品,都暗指通往未来的精神道路。
从蓬勃生机的《阳光口哨》,充满希望的《祈祷》,凝思远方的《聆听》,郁闷悲伤的《委屈》,无不展示了创作者的精神历程。憧憬和渴望,悲伤和快乐,恐惧和彷徨,构成了人生当中最完满的启示。这是一个生命成长时的节奏。破蛹挣扎时的痛苦,遭遇挫折时的纠结,始终不敌生命的憧憬与希望。即便一无所有,也要在太阳底下享受着生命的愉悦,那正是不可忽视的生命力,藐视冬日严寒,在初春的阳光里伸出稚嫩绿芽的小草,骄傲而快乐地面对整个世界,如天地初始般美好喜悦。
318艺术商城
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