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心明是中国首位利用皮革作为介质进行创作及表现的艺术家,独特的艺术创作形式,引来艺术界人士的密切关注,其皮革蚀刻画在中国式一个崭新的尝试,粗狂的皮革和细腻的绘画结合有一种独特的美感,在色彩表现上又有一种陈旧的岁月沧桑感,以一种旧时光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诉求。
皮革作为艺术表现形式要追溯到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及欧洲中世纪时期,他们利用皮革独特的延展性为皮箱、盒子、璧饰来作为浮雕装饰图案使用,到了20世纪手压印模的出现更丰富了皮革的内容和表达。而现有的皮革艺术形式主要有皮革雕刻、皮塑、皮画、皮革烙画以及国外一些较为简单的皮革立体造型及皮革蚀刻画。
而在我国,从宋辽时期北方游牧民族的“皮囊壶”开始,人们的生活中便开始出现了皮革制品,例如用皮革制成的包囊、交通工具、地图、房屋、服装、帽子、鞋、装饰品等等,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早期勤劳聪慧的劳动人民在皮革制品上开始增加图案使其在视觉上更加美观。后来,在劳动和生活中开始演变出制作的技巧,我国最早的皮革艺术设计也由此诞生。
与其他的传统作画介质相比,用皮革作画注定是一门昂贵的艺术。皮革艺术创作所需用的皮革以牛皮和马皮为主,但并非所有的牛皮和马皮都能用于作画,需要细心地观察皮革的纤维组织和反差度,才能选择到合适艺术创作的皮革。皮革蚀刻画和普通的画布不同,普通的画布色彩的运用可以表现出多达上百个甚至上千个的色阶明暗关系,比较好处理,但是皮革不行,要蚀刻出明暗关系来就要靠皮革本身的皮质和纤维组织,这也是皮革蚀刻画的一个最大的特色——没有颜料的运用,不可以改动,全是原生态。
318艺术家 朱心明 皮革《双马》
皮革作画,这是一项很考验人耐心的工作。因为皮画的特性,决定了皮革画必须是一蹴而就的,不能修改,所以在作画前必须有完整的考量。朱心明的皮革蚀刻画《马》系列,不但纹理细腻,马灵动的眼神,连鬃毛都丝丝可见,因为皮子的特质,从皮本身的毛孔里散发出一种天然灵动的味道赋予了《马》灵魂。
朱心明说:“用皮革作画,基本的画笔是水银笔,要用蚀刻、打磨等一些你想象不到的方法做出来。”如今,他的作品更趋向以细腻的技法、粗犷的表现为主,他的作画工具已经从普通的水银笔发展到尖利的燧石、玻璃碎片和刀具、电磨,技法也从基本的简单雕刻向蚀刻、雕、刻、磨、揉、刮、纱、抠发展了。
曾有人评论过朱心明是一个创造型的艺术家,他在艺术的道路上生所谓独辟蹊径,他的皮雕作品是一刀刀货真价实地雕琢而成的,朱心明以动物皮革为画布,以尖利的燧石、玻璃碎片和刀具、电磨、砂布为画笔,经过蚀、雕、刻、磨、纱、刮、抠等手法,创造出极具层次感的画作。
朱心明说曾说他灵感创作的来源是:最开始萌发兴趣做皮革艺术,是受到意大利皮革面具的启发。当时,电视上主持人正在采访一位接头老艺术家,而这个街头艺术家的工作正是在制作皮革面具。正是那个活灵活现的威尼斯嘉年华派对面具,让朱心明心头一动。在他的了解下,得知皮革蚀刻画是一门崭新的艺术形式,世界上著名的皮革蚀刻画大师MarkEvans是这一领域的先行者,其他研究者寥寥无几,而这在国内更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艺术形式。朱心明对此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于是他开始探索皮革蚀刻画。
朱心明终于在自己坚持的艺术领域里寻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他用自己的一笔一刀深深地刻画着自己对于艺术的信仰,刻画着自己记忆里的西藏。支持他一直走下去的,也许源于他对艺术的信念,也许源于他对生命的热爱,也许还包含着对西藏过往岁月的纪念。
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