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小箭
318艺术家向国华作品 《意在何处—古今错变NO.2》
向国华的作品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综合材料作品在宣纸或皮纸上烫洞做出的山水画或压克力板上的镂空山水画,这是他的早期风格;另一种是在画布上用油画材料绘制的错位的写意画;第三种是前两种风格的结合,即把第一种进行错位处理。这些探索花去了艺术家三年时间,几乎与他在大学读书的时间相等,而这三年时间正是艺术市场火暴,川美某些类型作品走红,很多学生没毕业就已签约三年,318艺术家向国华能在这种环境下执着于自己的艺术探索,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318艺术家向国华作品 《意在何处—古今错变NO.10》
向国华这三种类型的作品的共同特征,可以简单概括为“形式主义解构”或“形式解构主义”,因为无论是烫洞镂空还是错位,都是对原结构的破坏或消解,但通常的解构主义作品都是通过不相关符号的并置(错置),多符号的对语义进行解构,或使之从原语境中脱离出来,形成孤立的符号,简单说,就是通过对能指(signifier)语境的解构或重构来解构或重构所指(signified)。而向国华对原结构的破坏或解构是在形的层面,而不是在语义层面,因此并不造成语义的变更,而是造成了特殊的视觉效果。烫洞镂空的视觉效果是使形象产生的不确定性,错位的视觉效果是复位的张力或视幻效果。这两种特殊的视觉效果都对中国画的形式因进行的破坏,并因此“意”造成了破坏或扭曲。作品的标题则说明,这种“形式主义解构”在向国华那里是非常明确的,没有任何偶然性,比如《视而不见》完全是指作品的视觉特征,《意在何处》则是指形式的破坏导致“意”的破坏,而不是语义的变化。
318艺术家向国华作品 《意在何处—古今错变NO.2》
至于作品中明显的“中国性”,我认为完全是艺术家的选择自由,没有必要赋予特殊的价值评判。在我看来,“中国性”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的意义无非是“古为今用”,“西方性”的意义则是“洋为中用”,目的都是“百花齐放”,关键在于“推陈出新”。318艺术家向国华的艺术总的来说是基于“中国性”的推陈出新,但错位则显然是一种源于西方的形式构成。
318艺术商城
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