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我不大爱说话,大人们忙工作的时候,我便一个人在家拿着笔纸展开自己漫无边际的想象与涂画。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中央美术学院的老师在我家小住了一段时间,大概是那位老师看我一直在画,有天跟我妈说:“这孩子是块画画的料,你们不送她去学画画的话,将来怕要后悔的……”现在想来,当时这话有点过了,可是我到现在仍很感谢那位老师,大概是他的话让我爸妈怕以后后悔,就想既然我那么爱画就送我去学画画吧,这才让我真正和画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绘画,一直是我与外界对话的窗口。有时候,我甚至觉得它比我更“真实”。在今天,或许许多艺术家都在思考着这么一个问题,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什么样的思想来作为切入口,让观众记住自己的艺术面貌。而在我看来,以什么样的方式手法、思想内涵的呈现似乎还不是问题的本质,从某层面上来讲,我认为一个艺术家只有真实地面对自己时,才能真正地打动观众,是“打动”而不是“讨好”。因为真实的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气质,当这种气质与自身的绘画形式语言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它自然会呈现出一种标志性的面貌。
318艺术家 蔡佳琳 油画作品 《弄云之二》
莫罗曾说过:“在艺术上,你的方法越简单,你的感受越明显”。这句话总让我联想到中国的古诗词,用极为简练的语言却能瞬间塑造出一个极为完整、生动的情境,这是我所向往的境界。一句话能把意思表述清楚,再多的只言片语便是多余的“堆砌”了。于是我的画面里开始出现几何形体般的光影效果和概括得接近不真实的锋利的边缘线……这些与传统的绘画观念多少有些背道而驰,然而这种看似简单的形式表达,却总能最直接地反映我所要表述的语境,少了“矫饰”和“堆砌”,感觉变得直接而真实,真好。
我在油画画面上勾勒小人,用最简单的手法,没有明确的五官和性别,小人作为一种符号而存在,是我留给观众将自己代入小人角色的载体,希望当观众只是我的绘画时,看到的是“心境”而不是“风景”。画面上因为反复刻画而产生的斑驳的痕迹是我留恋的表现语言,夹带着一种时间的厚重感,这与画面上青涩的小人形成了一种矛盾的对冲,这种特有的画面形式渗透着我的性格痕迹。
总觉得画画是件特别私人的事情,只能在自己的语境和情境里说话,而我就像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在自己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里好奇地探索、前行。
318艺术商城
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