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林比同龄人的身上更多了一股沉稳的气息,饱读诗书的他在和记者交流的过程中对很多典故是信手拈来,这对他的绘画创作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318记者(以下简称318):你能不能先跟我们介绍下你的这幅作品的创作思路?
参展艺术家邓海林 工笔作品 《雾霭沉沉雀归啼》
邓海林(以下简称“邓”):我的主要的创作题材是工笔花鸟,我的这个思路在大方向上是一个野逸的、偏向野性与自然的那种题材。这幅画的素材是我在福建培田古村落写生时候看到的,它是一个有着两三百年的历史的一个老屋。我当时在那里写生是非常注重感受现场的韵味的,刚好这座老屋屋顶的瓦片被拆下来放到一边,又正巧有一群瓦雀,加上黄昏的那种感觉,一下子给了我灵感。画面中是以瓦片代表古村落的那种古朴,鸟表示的是一种生气,刚好就打破这种古朴带来的隔阂,以及古代和现代之间的界限。在画面的形式上,我做了一些尝试,这张画面运用了一种传统的撞水撞粉的方法,这种方法最早是从北宋徐崇嗣起源的,然后到岭南画派的居廉、居巢,在岭南发扬光大。我希望把它进一步的拓展,用不同的技法表现瓦片这种相对来说比较抽象的形式,然后用一些传统工笔画的勾线。我借鉴了汉代瓦当的阴刻跟阳刻,基本上用留白来代替勾线,表现瓦片纹理的美。另外,在画鸟跟草的时候相对来说用的是比较传统的技法,表现传统的细腻跟现代的一些粗犷的形式的对比。
318:从你开始选择进行绘画创作时,为什么选择工笔花鸟画?
邓:这其实是一个人的个人爱好。工笔花鸟我觉得有个好处,就是它可以随手摘来,有条件你可以到外地自然去写生,如果没条件,在花店买朵花回来,插一个瓶花也可以写生。我觉得这是一个原因——便捷。还有一个原因,是我觉得工笔花鸟它更有生气,有野气,那种趣味性我比较喜欢。在这点上我和我的导师广州美术学院的陈少珊老师比较默契,他也给我比较多的鼓励。还有一个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我觉得学工笔花鸟必须耐得住心,一定要有耐心,我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是比较缺乏这个的。因此我希望在这里面找到能够静下心来的条件跟机会。
参展艺术家邓海林
318:在你接下来的绘画当中,你会想在哪一些方面来进行创新?
邓:创新的话,我觉得有两方面。现在的创新有一些是借鉴西洋绘画,比如说借鉴日本绘画,还有的是甚至从题材上借鉴西方的抽象绘画,或者是借鉴一种蒙德里安的或马格利特的那种形式化。我的创新应该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有创新,题材上可能有一部分是传统的题材,比如说花鸟;但是还有一部分比如说瓦片,是大家可能都比较忽略的一种题材。在选材上我希望能够找到自己的感觉,这是一方面。第二方面就是技法上的创新,当然创新技法必须有一个积淀,就是传统的积淀,我这种撞水撞粉它的技法有点借鉴山水花鸟之间的那种气韵,我觉得在这个技法上,运用撞水撞粉然后加上一些现代的沥粉或者其他的一些形式感。这个创新,一个是题材上,技法上的创新,还有一个审美的创新,就是大的审美感觉比较回归传统,但是在传统里面找到更接近我自己的心态的那种创新。
318:这次的展览主要都是以70、80后的学院派艺术家为主,那在这众多的优秀作品中,有没有比较令你印象深刻的?
邓:有。我觉得这批画有一个好处,就是从南到北,全国的作品都有。印象比较深刻的就像前面展厅里面有一些色彩上比较形式感的,还有一些在传统题材里面加上一点创新的作品。还有一些在画幅的形式上有创新的作品,我觉得也挺好的。
318:那你对工笔在现代的一个发展趋势有什么看法?
邓:我觉得现在的发展趋势是比较好的。工笔画在唐宋取得辉煌成就,然而从明代开始,就已经走向衰落了,因为文人画还有明清大写意花鸟的一种兴起,使工笔画受到一定的打压,直到民国时候,比如说于非闇、陈之佛,这些画家才带领工笔画开始兴起。但是到了文革,一直到八十年代前期,工笔画一直在衰落的,直到八十年代以后,改革开放持续了一段时间,新思潮的崛起使得现代人比较喜欢工笔花鸟画这种写实的作品。那些有一定的颜色表达,造型都比较严谨的作品,我觉得这即符合大众的审美,然后在大众的基础上更有一定的学术涵养。我觉得整个工笔画发展的趋势是非常好的,而且现在走向多元化,更有各取所需的综合的发展趋势,大的环境非常好。
参展艺术家邓海林(右)与318艺术网记者(左)
318:那在你研究生毕业之后,你会继续深造还是会选择做一个职业画家?
邓:可能有两方面的打算吧,但肯定是会继续绘画的,我会继续去延续这条路。因为我在读研究生之前做过一段时间的教师,我希望能教学相长,希望继续的走这条路。还有就是希望能多一些这样的展览,给我们提供一个平台和机遇,我觉得是很好的。
318艺术商城
编辑部